目前最讓歐美各國專家感到棘手的各種新冠肺炎痊癒後的後遺症,包括疲憊、虛弱、憂鬱、焦慮、記憶力和注意力變差等等,也可能跟腸道益菌失衡有關,「菌相失衡導致嚴重的新冠肺炎症狀,若痊癒後仍持續失衡,則可能讓身體持續呈現發炎的現象,導致各種後遺症」
研究很多,可以肯定的是,新冠肺炎與腸道健康關聯非常大,腸道本來就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,面對新冠肺炎疫情,不論是防疫者或是確診者,養好腸道都是必要關鍵。
感染新冠肺炎確診怎麼吃好得快?
1. 餐餐吃飽,充足的優質蛋白質: 蛋白質能幫助組織修復,身體代謝恢復。
2. 好的油脂均衡攝取:補充Omega-3,是天然的消炎藥。更能緩和新冠肺炎引發的「細胞激素風暴」,避免這種過激的免疫反應傷害身體。
3. 低升糖指數的澱粉、膳食纖維,其實就是補充益生元:多選擇全穀、高纖穀物,如:燕麥、山藥、地瓜、豆類,它們的纖維可提供益菌發酵,製造短鏈脂肪酸,能幫助抑制身體發炎、抑制壞菌繁殖。
4. 足夠的微量營養元素:
✔ 維生素D:研究顯示維生素D確實影響新冠肺炎死亡率。有免疫調節作用,可以減輕發炎。
✔ 鋅:鋅對附著在喉嚨黏膜的病毒,可產生立即抑制作用,進而減輕病毒的複製能力,將冠狀病毒感染侷限於上呼吸道,避免病毒進入血液中,隨著靜脈擴散到身體各處,有助提升免疫系統及控制炎症。
✔ 維生素A、C、B群及植化素:能強化抗發炎能力、疏緩症狀。
5. 多喝水補充電解質
相關研究整理:
一篇刊登在由《英國醫學期刊(British Medical Journal)》所出版的期刊《腸胃(Gut)》的研究發現,新冠肺炎患者和非感染者糞便中的菌相明顯不同。
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,有81種細菌(包括壞菌與好菌)與多種長新冠有關。在好菌之中,#青春雙歧桿菌、 #長雙歧桿菌、#假小鏈雙歧桿菌 是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,但偏偏是「長新冠」患者腸道中缺少的好菌。而且即使病人已經痊癒,這樣的情況仍會持續30天。部分患者會產生免疫風暴,即免疫系統和病毒作戰時被過度活化,分泌細胞素(cytokine)造成身體組織的嚴重損傷。
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斯佩克特(Tim Spector)指出,變異株Omicron引發的症狀跟以往典型的咳嗽、發燒、味覺異常有些不同,患者可能會因為病毒入侵腸道,而出現噁心、腹瀉、嘔吐、腹痛、胃灼熱及腹脹等6種隱形症狀。
根據《Gut Microbes》2021年11月發布的研究報告,服用特定益生菌菌株組合的冠狀病毒患者,與服用安慰劑的人相比恢復得更快。服用益生菌的人對病毒的抗體反應,也比安慰劑組更早達到峰值。此外,與安慰劑相比,服用益生菌者沒帶來太多副作用,而且也發現可減少鼻咽病毒量、肺浸潤以及消化和非消化症狀的持續時間。甚至服用益生菌的人在初次感染15天後症狀較輕,體內病毒含量較低。
南韓最新研究發現「腸道益菌」可阻新冠病毒入侵,首爾延世大學一份研究顯示,人類腸道「雙歧桿菌」(Bifidobacteria)可產生抑制新冠病毒(SARS-CoV-2)化合物。
《Allergy》2021發表的論文,巴塞爾-米盧斯-弗萊堡歐洲機場是一個位於法國邊境,服務瑞士巴塞爾、德國弗萊堡和法國米盧斯的國際機場,附近曾爆發新冠疫情,感染人數眾多,但三個國家感染死亡率卻有極大的差異。法國每一百萬人有935人死亡,瑞士每一百萬人僅有25人死亡,而德國每一百萬人只有7人死亡,高低相差133倍。為什麼同樣大規模染疫,德國人的死亡率卻如此低? 國外研究推論,如此大的死亡率差異,與各國習慣食物種類有關。學者認為,答案可能與德國人愛吃「發酵的包心菜(德國酸菜) 」有關。十字花科蔬菜像高麗菜、大白菜等,富含有機硫化物(如:蘿蔔硫素)、膳食纖維,及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,在經過發酵後的活菌、乳酸菌等益菌加分,對於腸道生態有著十足幫助,能有效提升免疫力。而同樣愛吃泡菜的韓國民族,在此波疫情下,死亡率也相對較低。
(延伸閱讀:綠茶能抗新冠病毒!兒茶素功效、挑選方法總整理)